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535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132篇
综合类   757篇
基础理论   249篇
污染及防治   431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61.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massive us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 is potentially harmful to exposed humans.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gNPs can induce...  相似文献   
6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Due to their different abilities to improve financial growth and improve social development,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have been referred to...  相似文献   
63.
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治理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多个主体协同治理。连云港湾长制已实施两年多,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协同治理理论来看,仍存在治理主体相对单一、公众参与不足问题。因此,今后应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形成多元的治理主体,树立各个治理主体的权威性,加强各治理主体的协同性,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湾长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64.
三门峡水库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柳  麻冰涓  周伟立  王力  职音  刘清伟  毛宇翔 《环境科学》2017,38(12):5032-5038
为了解三门峡水库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分布特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三门峡水库进行采样,分别采用冷原子荧光光谱法(CVAFS)和蒸馏-乙基化衍生-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法(GC-CVAFS)测定水样中总汞、总甲基汞、溶解态总汞和溶解态甲基汞的浓度.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水体中总汞、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浓度范围分别为1.65~9.65、0.80~3.16和0.70~7.81 ng·L~(-1),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一类水汞浓度标准限值;总甲基汞、溶解态甲基汞和颗粒态甲基汞浓度分别为0.05~0.36、0.02~0.14和ND~0.26 ng·L~(-1).三门峡水库水体总汞和甲基汞在季节和空间分布上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总汞和甲基汞与未受污染的天然水体差别不大,水库未受到明显的汞污染.丰、枯水期沉积物中总汞浓度分别为(92.96±10.65)ng·g~(-1)和(80.06±19.14)ng·g~(-1),甲基汞浓度分别为(0.33±0.14)ng·g~(-1)和(0.50±0.19)ng·g~(-1).较低的甲基汞浓度说明在三门峡水库汞的迁移转化过程中,甲基化作用可能并非主要的过程,这可能与水体底层溶解氧浓度较高以及沉积物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65.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efficiency for the formation potentials(FPs) of a range of regulated and unregulated halogen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including carbonaceous DBPs(C-DBPs), nitrogenous DBPs(N-DBPs), and iodinated DBPs(I-DBPs)) with the multipl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including pre-ozonati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coagulation–sedimentation, pre-sand filtration), ozone-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O_3-BAC) advanced treatment, and post-sand filtr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toxic risks of DBPs by combing their FPs and toxicity values were also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ltipl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had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removing organic/inorganic precursors and reducing the formation of a range of halogenated DBPs. Therein, ozonation significantly removed bromide and iodide,and thus reduced the formation of brominated and iodinated DBPs. The removal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precursors by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rocesses w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by O_3-BAC advanced treatment, and thus prevented the formation of chlorinated C-DBPs and N-DBPs. However, BAC filtration leads to the increased formation of brominated C-DBPs and N-DBPs due to the increase of bromide/DOC and bromide/DON.After the whole multiple treatment processes, the rank order for integrated toxic risk values caused by these halogenated DBPs was haloacetonitriles(HANs)》haloacetamides(HAMs) haloacetic acids(HAAs) trihalomethanes(THMs) halonitromethanes(HNMs) 》I-DBPs(I-HAMs and I-THMs). I-DBPs failed to cause high integrated toxic risk because of their very low FPs. The significant higher integrated toxic risk value caused by HANs than other halogenated DBPs cannot be ignored.  相似文献   
66.
为揭示不同金属氧化物对湖泊沉积物DOM(溶解性有机质)影响机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在沉积物表层分别覆盖Fe、Al、Mn氧化物及湖沙后培养1 a,并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光谱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① 覆盖Al、Fe、Mn氧化物和湖沙主要降低了0~3 cm沉积物的w(DOC),降幅分别为8.61%、6.27%、22.38%和0.44%. ② 沉积物中DOM的类络氨酸峰(peak B1)和类色氨酸峰(peak T2)均产生较大变化.其中三种氧化物均显著降低了上层沉积物中DOM的peak T2,使底层DOM的peakT2显著增加. Mn氧化物使DOM的peak B1降低,Fe和Al氧化物使DOM的peak B1增加,湖沙则使两类峰均降低. ③ 覆盖金属氧化物改变了沉积物DOM结构特征,其中覆盖Fe氧化物增强了其芳香性,而覆盖Mn氧化物和Al氧化却降低其芳香性,但三者均使DOM腐质化程度及官能团数量增加,并使FI(Fluorescence Index,荧光指数)增大,表明DOM向生物源转化.研究显示,沉积物表层覆盖金属氧化物影响了沉积物中DOM迁移和转化,并促进了其降解,导致其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67.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选取的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层共25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响应指数是影响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不断波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2001~2004年属于较高敏感阶段,2005~2009年属于中度敏感阶段,2010~2011年属于较低敏感阶段,2012~2013年属于低敏感阶段。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是降低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实现区域人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8.
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被誉为"生态型工程师"的蚯蚓在污水/污泥资源化处理与处置,以及土壤的生态修复中备受关注。蚯蚓通过掘洞、摄食、分泌黏液和排泄蚓粪等方式调控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活性及群落结构,与微生物协同互作强化了生物系统中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关系。蚯蚓-微生物协同共生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此类技术展现低耗高效和生态友好特点的关键。通过综述经人工强化的蚯蚓-微生物互作生态系统中,蚯蚓对微生物的量、活性、群落结构以及食物网的影响,探讨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展望了蚯蚓-微生物互作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9.
CGS(CO2地质储存)是CO2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天然裂隙的存在则是CGS的潜在风险.CO2地质储存过程中储层上覆盖层及其浅部含水层是防止CO2泄漏的天然屏障,为了探究深部咸水层中CO2沿断层的泄漏过程并获得断层渗透率及储层中超临界CO2流体初始条件(初始饱和度、初始泄漏压力)对CO2沿断层泄漏速率和泄漏量的影响程度,依据鄂尔多斯CO2灌注工程示范区资料,使用多相、多组分溶质运移数值模拟软件TOUGH2建立了2D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深部咸水层中的CO2在压力差和浓度差的作用下沿断层发生泄漏,到达浅部含水层后开始发生侧向运移,100 a内运移了约200 m的水平距离;由于浮力的作用,CO2集中在含水层顶板处,有效地防止了CO2向外泄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100 a内断层渗透性能为低渗、中渗和高渗条件时,CO2累积泄漏量分别为0、1 050和3 000 t;CO2初始饱和度分别为0.20、0.50和0.99时,CO2累积泄漏量分别为550、1 050和1 650 t;初始泄漏压力分别为17.3、17.6和18.1 MPa时,CO2累积泄漏量则分别为900、1 050和1 400 t.除此之外,断层渗透性、CO2初始气体饱和度和初始泄漏压力对CO2泄漏的影响还体现在泄漏发生时间和平均泄漏速率上.研究显示,各因素对CO2沿断层泄漏过程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断层渗透性能> CO2初始饱和度> CO2初始泄漏压力.   相似文献   
70.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是对其管理的最终步骤.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安全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开展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量化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影响.通过与IAEA近十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相比较,分析了中国低中放近地表处置场现行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式,并对中国近地表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下一步应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